《哈尼交响》:谱写民族文化绚烂乐章

2023-05-18 23:00:13

《哈尼交响》:谱写民族文化绚烂乐章

       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获此殊荣的哈尼梯田,不仅向世界人民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而且也是哈尼族同胞历史、文化、生产及生活的见证,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文明典范。故而,不仅有着典型的物质文化资源,而且还蕴含着厚重的人文精神价值。

       那么,如何用音乐的形式来呈现哈尼梯田以及哈尼同胞们的历史文化、生存语境和精神世界?这一问题,也引起了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重视。2015年,在国交的策划下,十余位作曲家数次抵达红河州哀牢山一带的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当中采风,继而创作了多部交响乐作品。2018年3月5日、6日晚,在北京音乐厅连演两场的《哈尼交响》音乐会便是其采风创作成果的集结。

       作为2018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之一,音乐会精选了6部作品:郭小笛的《彝乡情幻想曲》、赵石军的《哈尼纪念册》、张朝的钢琴协奏曲《哀牢山狂想》、黄荟的交响音画《“云之南”第二组曲》选段、邵恩的交响素描《哈尼印象》和夏良的《交响组曲》选段。作曲家们用音符捕捉到了围绕在哀牢山和梯田周围的鲜活的泥土芬芳和浓郁的农耕文化气息,让在场的观众,在绚烂的民族文化乐章中流连忘返。

       音乐会以《彝乡情幻想曲》开场,欢快的节奏、明朗的音乐及特色的音调,一下子把听众带入少数民族的话语环境中。尤其是其中小提琴声部与大提声部的对主题旋律的交替演奏,就像是青年男女的对歌。作曲家用奏鸣曲式的结构,表达他对彝乡风情和文化的记录和怀念。

       《哈尼纪念册》是一部反映哈尼人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作品。在上册《昂玛突》中,作曲家以铜管配合木管乐器的特殊音色——如中部大号的极低音色、铜管与木管的重奏等,塑造了哈尼族古老的仪式活动“昂玛突”的神秘氛围。在下册《尼阿多天梯》中,则着重描写了发生在梯田里的“洋洋乎盈耳”的合唱,这乐声之间,相互缠绕,弥漫在梯田上,就像是一部流动着的“天然的交响乐”,令人着迷。

        钢琴协奏曲《哀牢山狂想》的奏响,引发了音乐会上半场的小高潮。哀牢山是大部分哈尼族人聚居的地方,大山是他们的生命之源,那层层的梯田,正是大山的赐予,也是哈尼人顽强精神和悲壮历史的写照。因此,这部作品充满了戏剧性张力和催人奋进的力量。乐曲由气势磅礴的主部和委婉如歌的副部两个主题贯穿发展而成,表现了红河人民顽强坚韧的精神和虔诚温暖的情怀。青年钢琴家黄紫楠大气、激情的演绎,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观众。

       交响音画《“云之南”第二组曲》选段之“山里的孩子”一曲,以欢快、诙谐的律动,让该曲充满了童趣,例如用长号模拟出水牛的叫声,更是能引发观众对于哈尼族生态环境的追忆或想象。

       交响素描《哈尼印象》中,作曲家选择了哈尼族生活的几个片段“破晓”、“乐作”、“古歌”和“归天”,来呈现哈尼族的生产、历史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的生活图景。在情绪上,由前两个片段的明亮、愉悦的色调,转变为第三、第四段的沉重和哀伤的色调。尤其是紧张的小军鼓节奏和铜管乐器一道,塑造了战争的场面,而那绵长,恢宏,深沉的旋律线,则不禁让人陷入深刻的凝思。观众也由此而建立起对哈尼民族文化和历史立体多维的印象。

     《交响组曲》中,作曲家通过对彝族音乐如海菜腔元素的借鉴,分别以“晨曲”、“舞曲”、“夜曲”和“鼓乐”等为段落标题,经由织体、速度、节奏与声部的变化与发展,描绘了彝族的秀丽山村、歌舞、恋爱对歌和节日庆典等场面。


       整体而言,音乐会上的六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管是欢快、舒朗的乐段,还是深沉、内敛的乐段,均有很强的可听性,诸多优美的旋律让观众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作曲家们并没有用现代派音乐“符号”来谱写少数民族的文化,而是选择了最能让中国观众接受的“旋律”来进行创作。某种程度上讲,“旋律,是中国人的命根子”。中国人对于“旋律”的钟情,不是单个人所决定,而是集体的选择。人们对美丽旋律的铭记,“是文化持有人的价值取向和集体无意识”,其“确立标准的背后,就是历史文化。”而这,正是现场观众,对每一首乐曲都报以热烈掌声的根本原因。当然,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指挥家和音乐家们完美的协作和出色的演绎,也是音乐会成功的重要因素。

       应该说,该音乐会不只是一首对少数民族勤劳勇敢的人文精神的赞歌。同时,也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亮点:

       其一,有组织地针对某一地域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进行委约创作的中国交响乐作品并不多见,这也使音乐会具有了标杆性的意义。

       其二、自哈尼梯田成功申报世界非遗以来,音乐作品里却并没有太多反应,那么,该音乐会上的六首作品用音乐的形式,将与哈尼梯田有着密切关系的哈尼族、彝族的历史传说以及当下的生活状态进行创作,不仅体现着时代意义,而且,对以哈尼梯田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等的推介,具有深远影响。 

       其三,在新时代,我们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如何讲述少数民族同胞的精神风貌,如何勾画中华民族的版图和民族团结?通过这场音乐会,我认为,作曲家们已经给出了答案,他们用音乐留下了云南红河的山水风光、哈尼梯田的恢弘大气,以及红河大地上各民族悠远历史、质朴文化及热情、善良的品格。他们用作品,证明了在中国作曲家的努力下,西方的交响乐体裁同样可以“拿来”讲好中国的民族故事,并且让民族的声音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而这,也是中国交响乐团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故事,交响表达”、“打造中国交响乐国际话语体系”的典型成果。

        其四,,,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从这一点而言,本次音乐会上的音乐创作,,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具体行动和务实成果。只有与丰厚的民族音乐土壤深度结合,才能创作出伟大作品。作曲家们在红河的采风,由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亲自带队,先后到红河州的元阳县、红河县哈尼梯田核心区进行了多次的创作采风活动。他们与民间艺人、民族文化传承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充分了解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等信息,使得创作灵感如泉水般涌现,才有了这场音乐会的精彩呈现。

       总之,作曲家们用扎实的采访和创作,用交响乐体裁赋予哈尼文化以新的生命形式,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作曲家在创作观念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对民族性的自觉回归和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而且,对于少数民族的发展及各民族间团结互助,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交融、对话、传播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文:赵倩

图:罗维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厦门西洋乐器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