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的音色琐谈(连载一)

2023-05-10 14:56:27

点击小提琴 一键关注

走进小提琴的音乐世界

感受乐器女王的无尚魅力

转载于公众号:广东省乐器协会


编者按:陈林兴,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国乐器行业中为数不多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与陈锦农、梁国辉、徐弗等提琴制作大师共同执教的广州市乐器工业职业技术(中专)学校,为我国培养出一批享誉国际的提琴制作精英。在教学过程中,他总结科学方法,令繁杂的知识条目变得浅显易懂,深得学生的好评。

陈老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勤于总结,于 2005 年撰写了《小提琴的音色琐谈》,该书是其多年潜心钻研提琴制作的总结,是提琴制作知识宝库里又一珍贵资料。经作者同意,《广东乐器世界》从 2009 年第 6 期起,连载陈老的《小提琴的音色琐谈》,让更多的爱乐人能分享提琴制作的乐趣与知识。



乐器所以能充分地表现音乐艺术,就在于乐器制作的首重是声学品质。陈林兴先生所编著的《小提琴的音色琐谈》,我读后确有体会,受益很大。陈林兴先生是离休干部、同盟盟员,根据他多年从事小提琴演奏和小提琴制作技术、科学研究、教学实践近半个世纪的工作中,经过长期探索小提琴制作与音色的关系,在搜集整理大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以条目琐谈的形式阐述了提琴制作中关于提高小提琴的音色制作工艺及其关键所在的理论依据。为提高小提琴制作水平和发展我国小提琴制作事业,提倡重视理论研究和制作经验,科学论证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小提琴生产虽已达到高产(含普及琴),但要求优质高档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还须着眼于制琴工艺、零部件的科学匹配和音色调试工作。在继承意大利格利蒙那制琴传统技艺与风格的基础上,吸取多方面经验,努力加速实现科学制琴。

《小提琴的音色琐谈》编著者陈林兴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调干生就读中原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今武汉音乐学院前身之一)、中南部队艺术学院音乐系和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小提琴专业,师从盛雪教授(我国著名小提琴独奏家盛中国的父亲),曾在专业文艺团体和乐团工作,并在上海仙乐提琴厂进修过小提琴的修复技术。上世纪六十年代,长期在广州市乐器工业系统从事提琴制作技术和技术培训工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任广东乐器厂技术科科长、广州市乐器工业职工技术(中专)学校校长并兼任广州乐器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是中国乐器协会第一届理事,美国弦乐器声学学会会员、。陈林兴先生是我国解放后培养成长的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小提琴制作理论家和提琴制作教育家,推动了我国提琴事业的发展。陈林兴先生可谓我国乐器行业内高级知识分子中的凤毛麟角。一九八八年曾受聘国家轻工业部为《轻工业部提琴制作专业技术教材》的主编,并参与起草制定了轻工业部部颁标准《小提琴》和《吉他》的工作。同时配合广州市提琴制作师们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共同为广州市乐器行业培养了近百名高级小提琴制作的中专毕业生,一批批年轻的技术骨干脱颖而出,至今活跃海内外,在美国加州北部就有近十名祖籍广东的制作师从事提琴的修复与制作,他们的技艺一流,堪称为国际精英。

《小提琴的音色琐谈》是陈林兴先生根据他历年编写的“高级小提琴制作工艺学”等十一册讲义和一九八 0 年九月为全国商业文化用品科技情报中心站在全国发行的《提琴》一书的撰写(与叶汉勋合作),以及曾在报刊发表过的有关文章,、大专院校科教人员共研合作的成果,加之作者在实践中的独到见解的阐述。诚然,林兴先生编著的《小提琴的音色琐谈》,实为我国小提琴制作界一部有参考价值的科技资料和工具书,将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


李鸿铮 2005.9.26


前 言

小提琴的音色琐谈 160 余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我在广州乐器工业系统从事技术和教学工作中,编写的中专教材讲义和为商业部全国商业文化用品科技情报中心出版发行的《提琴》一书(与叶汉勋合作撰写),以及平时搜集整理资料的笔记,并将我历年发表过的文章等剪辑出来,集纳成册。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参考国外文献和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来穗授课记录的学习心得,还有笔者近年两次赴美参加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会与在洛杉矶举行的美国国际乐器博览会观感。东鳞西爪,不成系统,拉杂写成,希望对年轻提琴制作者、年青小提琴演奏者有所帮助。


陈林兴 2005 年金秋


每当人们走进美术大厅,欣赏云海苍茫、险峻奇峰、山花烂漫、春深似海……一幅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时,就会立刻觉得如此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然而在小提琴展示大厅里,当一把把色彩艳丽、斑斓闪耀的小提琴展现在眼前时,却不能立即道出它们美的真正所在,只有行家们从各个角度反复鉴赏它的造型、轮廓、风格、漆膜和色彩以及试奏小提琴的音色,仔细吟味这一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瞬间审美感觉,才真正领悟到另一种美的感受,继而聆听小提琴家即兴演奏一曲,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同时分享了琴的音色美,这正是:“四弦千遍语,一曲万重情”(唐·白居易诗)。这种绝妙的音色美感,是最接近人声的小提琴音色,琴的旋律发出欢乐与悲哀、希望与失意、宁静与激情、多愁与善感的乐段,这就是小提琴音色的丰富表现力,也是动态的瞬间听觉艺术的音乐、与静态的观赏艺术的美术区别所在。乐音是抽象的,琐谈小提琴的音色更其抽象,音色是运动着的艺术,极为广泛,不能用文字作完全满意的叙述,只能在实际中,用其意的形象来体验,为此,笔者也只能试探着用 160 余则条目分述如下:


小提琴的音色探索


何谓音色:音色是声音的艺术,也是乐音在音调和强音之外的一个声学特性,它是由泛音的多少和它的特殊性选择及相对强度以及频率和振幅来决定的;而音质却包含着音色和音量。声乐和器乐的音色在物理上称之为音品,即声音的特点。在许多人的讲话中,你能听出你所熟悉的人,是谁在讲话,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是音色的区别了。小提琴的音色,使人们在感觉上很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绘画的颜色,日光经三棱镜折射,一般可分为红、橙、黄、绿、青、紫,光和色是不能分家的。研究小提琴的音色,除了小提琴的成因原理外,还有小提琴的制作构造和演奏者的拉奏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于音色,有译文谈到,当两种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一个曲子时,即使我们控制这两种乐器发音的音调和响度都相同,我们仍然能够清楚地辨别出这个曲子,是由两种不同的乐器所演奏的。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乐器发出的乐音都是一个复合音。也就是当一个乐器发出某个乐音时,在这个乐音里,除了有一个符合其音调的最低频率(即基频)的基音外,还有一些频率为基频整数倍的音存在。这些频率为基频整数倍的音称之为基音的谐音(也可称之为泛音,但泛音的频率不一定都是基频的整数倍)。因此我们为了要描述一个乐音的特性,除了用音调和响度外,通常至少还要有第三个因素即音色。所谓音色,它的特性主要表现在泛音的数目、强度、分布以及它的分量的相位关系来表示,因此可以说音色是音的瞬间横断面。各种乐器所发的音都有各自独特的音色。因此我们能够从所听到乐音的音色差别,借以辨别出产生这种乐音的乐器种类。此外,即使是同一种乐器的两件乐器(如同样两把都是小提琴),它们的音色也不完全一样。人们在评论一件乐器的音响效果时,往往说它是亮的或暗的、厚或薄的等等评语。产生这些不同音响效果的主要因素便是音色,音色是乐器音响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顺便说一下,音色的名称用法不统一,在物理学上叫音品(声音的特殊品质),在音乐上叫音色(就是声音的特点)。音乐声学在音乐界通称音响学,音就是声音,响是主观感觉。音响学是物理声学的一个分支。


音色的感觉:音色是听觉上的主观动态感觉,色彩是视觉上的客观静止反映,两者截然不同,然而它们却又可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就像绘画离不开颜色一样,音乐艺术也离不开音色,而音色与颜色之间存在着自然的联系,以及人们感觉上的联系,从物理的角度上说,音色与色彩都是一种波动,只是它们在听与视的性质和频率范围不同而已。人们的耳朵能听到的声波大约从 16 周到 2 万周左右(声音在空气中每秒钟传播速度就有 340 米),眼睛能看到的光波(电磁波)大约从每秒 451 万亿周到 780 万亿周之间。


音色与色彩:历史上有许多音乐家把音色与色彩相比拟,把它们分别联系起来,近年国际上又出现了“彩色音乐”,它涉及到声学、光学、美学、心理学、音乐艺术理论方面,运用电子技术的自动照明控制,使音乐的旋律和闪烁的光彩相结合,在音乐厅内五彩缤纷显现,绚丽夺目,增添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音乐气氛,使人们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中,加强对丰富多彩的音色艺术感染力(如音乐喷泉也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 1876 年,当时欧洲著名音乐家博赞克特( R · M · BosanPuet )就比拟弦乐声音和人声为黑色,铜管声音和鼓声为红色,木管声音是蓝色;而指挥家丹思·戈弗雷( Dan · Godfrey )则比拟长笛声音是蓝色,单簧管声音是玫瑰色,铜管声音是红色。如今国外对儿童小提琴的启蒙教育也用彩色画介绍四条弦,“ G 弦是小狗熊, D 弦是蓝色工作服的叔叔, A 弦是红色裙子的阿姨, E 弦是绿色的小鸟;全音符是一个完整的鲜红的大苹果,渐弱的记号下面画着一辆越走越远的火车……”


(摘自《弦外行思》韩里著)


音色与色彩的联想:联想在人们的音乐艺术欣赏中是常常可以感觉到的,如我们欣赏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乐的第三乐章时,明朗的长笛声部吹奏出蓝色的天空,而单簧管的独奏乐句,从它那纯净而优美的音乐中,似乎呈现了玫瑰花一般美丽的色彩;在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乐的终曲部分,铜管乐器的雄壮声是强烈而振奋的红色。在更多的乐曲中,双簧管的声音往往会把我们带到绿色的原野……然而这种音色与彩色的联想,不是绝对化的,而通过色彩,使人们对音色赋以形象化。但过去研究过色彩与音乐的人也指出,这种联想往往是随意的。这种音色与颜色的联想是人们在艺术欣赏中逐渐获得的,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绝对的。著名作曲家柏辽兹在乐器法中说:“要给旋律、和声、节奏配上各种颜色,使它们色彩化”。在他的作品上音色确实是很丰富多彩的,他和瓦格纳、德彪西等人被认为是色彩感强的作曲家。

音乐与颜色之间的联想,产生于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有了这些联想,我们可以在提琴制作和鉴赏试奏琴音的旋律过程中,得到更加形象的、多彩的艺术感染力。


音色概念于“音乐信息”:在鉴别小提琴的声学品质时,我们常常听到纯净、明亮、华丽、粗犷、光泽、光彩、甜美、漂亮以及空、虚、闷、燥、实、浮、杂……惯用语,这也如同音色概念更加趋于“音乐信息”化,由人们“音乐的耳朵”加以鉴别,产生约定的结果,便于人们去接受理解音色。

对于优质小提琴的音色鉴别是非常重要,运用主观听觉方法,区分音色优劣,藉以较为准确地分析每把琴的音质,这仍是现今国际上对小提琴的声学品质鉴定的主要方法。世界各国所举办的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会的音质鉴定评比,仍以主观听觉方法为主。优质小提琴的音色,一般都应该是:四条弦发音均匀,音色甜美、柔中带刚,发音灵敏,富有弹性,松驰有力度,音质溶化有深度,声音有穿透传远力,极富歌唱性。


何谓泛音:什么叫泛音,从物理学说,比基音高的音叫泛音。然而音乐中的泛音和物理上的泛音,有时似是而非,音乐上的泛音不完全是物理上的泛音,因为音乐和物理上的泛音是有一点区别的,不能完全相提并论,物理上的泛音,谐波必须是正弦波,而音乐泛音就不一定是正弦波。

在乐音中频率最低的成分叫基音,基音的频率是基频。频率比基音高的成分叫做泛音,泛音的频率如为基频的整数倍时,就叫做谐和泛音或称为谐频泛音,简称谐音,在物理学中称做谐波。声音的音色主要是由泛音的数目及强度的不同所决定的,谐音的存在又对两个以上乐音音色的谐调方面有重要关系。

泛音的存在,当然是物体振动的结果,以小提琴弦的振动来讲,通过实验知道,除了全弦振动之外,还能以其弦全长的 1/2 、 1/3 、 1/4 ……等,分为若干段振动,振幅最大的地方叫波腹,静止之点叫波节,这样的振动,无论分为若干段,所产生的音都是纯音,而乐音则是各段混合在一起同时振动的,如 1+1/2 或 1+1/2+1/3 或 1+1/2+1/3+1/4+1/n 同时振动等,总之产生泛音的原因,首先从现象看,是琴弦本身分段振动的结果,分段体振动的事实,不仅在小提琴弦上出现,而且小提琴的共鸣箱上也都出现。由于各个乐音中所出现的泛音,其数量是不相等的,分音次序不一定是齐全的,振幅也不一定是同样大的,基音不一定都有的,而且基音振幅不一定是最大的,由此错综复杂的原因,也就造成了小提琴音色各有不同的原因。

泛音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单独听到的,但采取特殊方法是可以听到的,如听音叉的泛音时,用较软的橡皮锤轻敲音叉的顶端时,所听到是纯音,如果用较硬的锤重敲音叉的中部或根部时,除了听到基音外,同时还能听到一种清晰而明亮的犹如金属般高音,这就是音叉的泛音,它的频率约为音叉基频的 6.2-6.6 倍,这种泛音频率,因不是基频的整倍数,因此它是非谐和泛音(即非谐频分音),因与基频不谐调而与基频之间又无其他泛音,故能清晰的听到。


小提琴的声学品质: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卡尔·弗莱什( Carl-Fiesch 1873-1944 )曾说小提琴 E 弦具有戏剧性女高音的鲜明、锐利,同时也具有花腔抒情女高音的迷人的轻盈; A 弦音色则近似次女高音; D 弦有浑厚的女低音音色; G 弦有抒情的男高音音色。就制作而言,笔者认为优质的小提琴的音色,要注意到整个琴的声音是光彩华丽、宏亮、四条弦发音灵敏均匀,高音纯净柔美、低音丰满深厚有力。 E 弦清晰、明亮, A 弦柔美如歌, D 弦优雅, G 弦浑厚、深沉。我国乐器声学研究的前辈王湘老师归纳了小提琴的标准音质是:“高音宏亮而不燥,低音厚而不闷,发音强而有力,音量大而传远,声音实而不虚,音质纯而不杂,音色圆润柔和甜美,演奏省力、灵敏,四条弦响度平衡,弦拉力比平均,共振峰多而分布均匀,频率范围宽广”。对于这些音质的标准要求,在它们相互间的关系上,从制作角度上看是没有统一的结论,但一般来讲,凡具有透明和传远力,又有甜美及四条弦响度的平衡声音,大致上讲,就可以算作较好的小提琴声音品质了。


(待续)

——文章均源自互联网 精编整理公益分享

微信号vshangdao


关注后,可进入以下论坛,结交爱好者!

长按下方二维码

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点击下方 进入【小提琴论坛】和大家互动交流吧

↓↓↓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厦门西洋乐器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