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柏辽兹《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为例,谈标题音乐的创作技法

2023-05-10 14:56:27

伯恩斯坦指挥柏辽兹《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浅谈柏辽兹标题音乐的创作技法

柏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1803年12月11日-1869年3月8日),是西方音乐史上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人物之一,独创了"标题音乐"。本文由引言、结语和三个章节组成。三个章节分别是:柏辽兹标题音乐的创作背景与发展过程、对《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的作品分析、通过这首交响曲对柏辽兹音乐进行概括。 


  • 第一个章节从作者生平、浪漫主义中期标题音乐的特点及内涵进行描述;

  • 第二章节是对《哈罗尔德在意大利》(Harold in Italy,Op.16)这首乐曲的介绍,从该交响曲的内容、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索;

  • 为什么选择中提琴作为主题旋律;

  • 通过乐曲进行剖析文章,主要通过文献法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



一、柏辽兹标题音乐的创作背景与发展过程 

(一)作者生平 

柏辽兹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上,儿时一直生活在农村,乡下平淡快乐没有约束的生活给他的一生带来了很多影响。他儿时并没有接触过专业的音乐教育,只是对笛子和六弦琴较有兴趣,并且善于吹奏和弹奏。柏辽兹最早是在教堂中无意接触了教堂音乐,教堂音乐的宏伟宽广深深的吸引了青年时期的柏辽兹。 

对于青年时期的柏辽兹来说1830年是最有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巴黎政局动荡,发生了三起轰动欧洲的革命。《幻想交响曲》的演出成功引起了一场新的音乐革命。他致力于把音乐文学化,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文学中生动具体的形象。“标题音乐”的出现使乐曲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并且可以使听众更好的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他独创了“固定乐思”的音乐创作手法并实践与他的众多作品中,“固定乐思”这一概念是从医学中发展而来,其定义为:固定意念或固定主题在乐曲中多次出现的基本主题和变奏,带有明确的象征意义。以《幻想交响曲》作为个例,固定乐思作为潜在的动因贯穿全曲一气呵成,较有情节化的描写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幻想交响曲》的成功确立了柏辽兹作为法国激进的浪漫主义乐派之父的地位并且获得了巴黎音乐院的罗马大奖。从此柏辽兹和革命时期的群众音乐有了紧密联系。他努力把握任何一个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机会,并积极参加或组织群众行的音乐活动。本文将要研究的交响曲就产生于这个时期,这首乐曲以中提琴为主要乐器,在中提琴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标题音乐的产生和发展 

标题音乐顾名思义就是用文字作为标题,以音乐来表达作者想要传递的文学内容,以文字为乐曲做以总结作为该乐曲的名称,结合音乐与文学、戏曲、美术、绘画等其他姊妹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音乐形式。作曲家通常也会在每个乐章前面都加以标题和详细的文字说明。在那个时期很多浪漫主义作曲家都有登峰造极着的艺术见识与文学修养,这使得标题音乐迅速发展并广为流传。 

人们对标题音乐的了解并不是很多,认为是作品只要有标题就是标题音乐,像我们熟知的一些带有标题的音乐如《时钟》《四季》等,这些音乐虽然有标题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标题音乐,这些作品的标题是出版商、评论家在后来加上去的。有的标题音乐也并有标题,所以单单从乐曲的标题上来判断一首作品是不是标题音乐的这种方式并不可行。那么将如何判断乐曲是否属于标题音乐呢? 

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在音乐的表现、曲式结构、内容题材方面有较大的区别,需要看作品是否在表现音乐要素之外还表现其他内容如:文学性内容、戏剧性内容、绘画性内容等要素。标题音乐注重艺术的戏剧化与故事情节的描写,并且注重写意,描写作曲家的内心;另外标题音乐专指器乐作品,声乐作品不包含在内。标题音乐的标题一般是作者所加,标题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作者对整首作品中心思想的总结与概括,强烈的表达着作者的内心。 

Gilad Karni指挥柏辽兹《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二、柏辽兹标题音乐《哈罗尔德的在意大利》的创作分析 

(一)第一乐章的标题为《哈罗尔德在山中,忧愁,幸福和欢乐的场景》 

  • 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是一个三部曲式,乐曲由柔版的引子开始直入主题直接引入主人公哈罗尔德的“固定乐思”,低声部由十六分音符率先引入,旋律线条起伏较小呈波浪型,可以更好地突出哈罗尔德的人物性格,多声部的运用有利于加强音乐的变现力,营造出层次之感。将听众引入到充满着神秘的深渊中。 

主题的呈现作者先选用了木管组进入,先是大管,紧接着双簧管、单簧管相继涌入最终发展为木管齐奏。乐曲的力度也由开始的极弱逐渐变强,处理乐曲的情绪也在不断增强。紧接着铜管组进入,力度转变为强,随后转为渐弱,为主题哈罗而德的出现做充足的准备。 

哈罗尔德的主旋律从G大调开始进入,严格遵循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调性布局T-S-D-T进行,加以少量装饰音进行填充,发展成为交响乐的主导动机,通过变奏、模进、调性的改变进行发展,贯穿与所有乐章之中。乐曲的中间部分一改之前忧愁、沉闷之感转变为明亮、奔放的色彩。推动着音乐的发展,营造出不同的画面。快板部分长笛的节奏具有较强的动力性,使音乐有力的向前发展,从音乐的发展情绪可以看出此时的主人公所原有的孤独、暗淡已经悄然转变,仿佛从原来的阴霾中走到了一个崭新而又明亮的世界,在那里似乎可以忘记忧愁,悲伤、以及不幸的遭遇,但是这种情景并没有持续下去,在乐曲快要结束之时哈罗尔德的主题再次出现,重新引领着音乐进行发展,仿佛是在告诉我们任何欣欣向荣、快乐的场景都是稍纵即逝的,并不能从本质上把人的孤寂、忧郁给彻底驱赶。从曲式结构上看再现段的出现使乐曲更加完整,起到了巩固音乐主题发展的作用,以之加深听众的印象。 

(二)第二乐章的标题为《唱着晚祷歌的朝圣者行进队伍》 

  • 在乐曲的开头几个单独的柱式和弦的出现,塑造出了一种肃穆、神圣之感,仿佛置身在教堂之中,教堂内敲着钟声,朝圣的队伍在像我们一步步走来。随着B大调由中提琴所演奏的哈罗尔德主题的出现,朝圣的队伍一路唱着众赞歌在等待朝拜。此时此刻的哈罗尔德内心的情绪在不断深化,他在朝拜者中是那样的引人注目,他的担忧、颤栗、谨小慎微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可能是朝圣队伍的行动感染了他,哈罗尔德的主题逐渐从众赞歌中消失了。乐曲的中间部分和声优美、清晰、简明,具有安神、洗涤内心的效果,优美连贯起伏较小的旋律线条引人入胜、美不胜收。哈罗尔德可能是被庄重的教堂仪式所震撼,从中获得了或多或少的感动,给其不安、恐惧的内心带来了稍许的慰藉。但是单求借助外界的力量并不能彻底帮助他走出困境,勇于直视自己的内心。   

该乐章至今还让人折服的最大亮点在乐曲的中部。作曲家利用他对中提琴所独特的见解,对中提琴的演奏进行了创新。两个八度的开放琶音出现在了背景音乐中,琶音的运用丰富了和声的织体,对音乐起到了装饰点缀的作用,使音乐变得多层次立体起来,轻柔如流水的琶音营造出一种夜幕降临的图景,仿佛让人身临其境。 

(三)第三乐章的标题为《阿布鲁奇山民唱给爱人听的小夜曲》 

  • 乐曲由木管进入,利用木管来营造风笛的声音加上欢乐的舞蹈节奏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地意大利山村牧民快乐的日常生活场景,使人向往。紧接着英国管开始进入,附点音符的使用给人们一种委婉、缠绵、不舍之感。这段乐曲是由哈罗尔德的主动机变化、分裂而来,是牧民们对他们所居住的大山所唱的情歌。不久,中提琴便奏出了哈罗尔德的主题。哈罗尔德的出现使原本轻松的音乐又多加了一条主题旋律,他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一边是简单、快乐着恋爱的山民,另一边是孤苦无依的主人公,他们带着不同的生活态度进行发展。这段音乐的发展手法采用了多层次的表现手法,主导主题由中提琴独奏,在短笛和单簧管奏出的小夜曲之上,中提琴的旋律线条较为明显起到主线推动的作用,衬托着下方相对零散的旋律,使音乐听起来连贯、舒服,并且逐渐在第二主题之下奏出第一主题,两中旋律相互交融,近乎完美。之后乐曲调性转变为d小调,一些细小零碎的声音由中提琴的分弓演奏,第二主题则由圆号担任。中提琴引领着整个乐队,将音乐重新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潮,一个更加入胜的境地。在乐曲的结尾处主导主题交由长笛和竖琴演奏,风格的转变使人们对音乐所表达的事物也有了其他认识。乐章的结尾处中提琴成为主角,独奏加以少许的华彩性炫技把第三乐章画上圆满的句号。 

,前几个乐章的回旋》 

通过前三个乐章的分析我们或多或少的对该交响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对音乐的欣赏中我们得知了无论是山川、宗教还是爱情和对生活的热情都不能使哈罗尔德从自己内心悲伤的世界中走出,所以在最后的这一乐章作者对主人公人物性格的发展做了了结。 

  • 乐曲刚开始就采用了怪诞的手法,像是众人在疯狂的饮酒狂欢。不一会引子中的赋格段主题乐思出现了一下,仿佛是哈罗尔德在狂欢中想到了过去的自己从而产生的一种无奈之感,突然间音乐的风格转变为进行曲风格,坚定有力的音乐又把哈罗尔德拉回了现实。每个乐章的接连出现,所有的回忆都涌入眼前,哈罗尔德开始不受控制,此时他的内心掀起了一道道波澜,产生了强大的无力之感。忽然远方传来一阵轻柔的低吟,是香客们唱的赞美诗,哈罗尔德的回忆被迫打断,紧接着中提琴突然发出了凄惨的哀嚎,哈罗尔德的内心终于承受不住,开始想要去挽救并阻止这一切,可是事与愿违,一切都为时过晚,哈罗尔德最终还是没有逃脱恐惧、忧愁的深渊,在绝望中死去。哈罗尔德就这样在狂躁的酒会中悄无声息的毁灭了。音乐还在继续,酒会上的人们仍在欢聚,一切都在继续。 

从第四乐章中可以看到作者并没有较多的使用中提琴,只是用在序奏中奏出前几个主题,作者把主要的音乐还给了整个交响乐队,重新赋予了交响队光彩。整首交响曲中提琴在各个乐章的使用分量各不一样。在第一乐章中,中提琴占有较多分量,引出哈罗尔德的“固定乐思”;在第二和第三乐章中也具有较强的作用,第四乐章中中提琴的使用微乎及微,整个交响乐队对音乐起到了总结的作用,整首乐曲完满结束。 



三、结语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这首作品可谓是浪漫主义时期中提琴的巅峰之作,是中提琴史上里程碑的音乐作品。它的完成不仅在当时是史无前例对后世也是弥足珍贵的音乐遗产。这首作品的四个乐章分别有着不同的标题和音乐色彩,但哈罗尔德主人公的主线依旧不断穿插在其中。 

  • 这首交响乐演奏的难点在于演奏者对该交响曲场景的诠释,因为这是一部带有固定内涵的标题音乐,听众们会根据每个乐章的标题自行对音乐进行想象,所以要想引领着听众们的思绪就要求演奏者先给整个乐曲一个基调,在中提琴独奏主人公哈罗尔德的主线出现时便要抓住全局,使固定乐思深入人心。 

*本文原载《祖国》;【音乐编译公号原创翻译】:1、八十岁时论阿劳丨论阿劳的演奏艺术;2、八十五岁论阿劳丨他的演奏何以伟大?3、钢琴家特里福诺夫专访丨“我在游泳池里练琴”;4、十五问王羽佳丨“演出”对你意味着什么?5、王羽佳访谈丨“穿长裙?待我四十岁!”6、王羽佳专访丨她赢得了没有参加的“比赛”!7、采访阿格里奇丨“音乐必须是自然流露的事情!” 8、帕尔曼追忆海菲兹丨“这么多小提琴家都试图模仿他,但他们的演奏却成了活生生的讽刺。”;9、肖邦大赛访傅聪丨“这个比赛没有完美的玛祖卡。” 10、韩国钢琴家赵成珍访谈丨“如果我遇见肖邦……”;11、憨豆先生采访郎朗丨谈肖邦以及古典音乐普及;12、古稀之年克莱默访谈丨谈《克莱默版贝多芬协奏曲》(亨勒出版社);13、“奥伊斯特拉赫经常鼓励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丨“当代怪杰”吉顿·克莱默访谈;14、“指挥家”李云迪访谈丨“音乐源自内心,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我们一遍遍地弹奏相同的曲子,表演依然不是机械化的原因。”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厦门西洋乐器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