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音乐,与君共赏
想画一幅中国风的韵味,勾勒出少数民族的美,沉醉在画中不去理会孰是孰非;想写一句中国风的诗词,传说少数民族的妩媚,于押韵点缀中不去理会任何虚伪;想填一曲中国风的歌词,歌颂少数民族的旋律,在曲中心醉,不去理会伤痕累累。
有一种音乐源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它在节奏与歌词中传递生活,寄托情感。透过纯朴的音乐我们可以透视到少数民族的生活。我们国家有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被称为“歌海”、“音乐之乡”,音乐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他们在放牧的时候高歌,他们在农业生产中快乐歌唱,他们在婚礼上表达爱情,他们在思念故土时唱出悲伤。
感官体验是记忆最真实而纯粹的经历,来少数民族的地方,第一种感官体验就是音乐很与众不同。黄道十二宫里第一宫是代表拓荒的白羊宫,第二宫是代表音乐的金牛宫。音乐几乎是每个文化里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当人们忙完一天的拓荒农活,晚上安定下来的时候,说话做事不再急赤白脸,开始产生韵律感,于是产生了最原始的音乐,它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内心最纯净的满足感。
歌声伴随着他们劳动生产、社交、娱乐活动,其中,情歌在少数民族民间歌曲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凡是有美丽爱情的地方都荡漾着优美动听的歌声。这样的情景,我们从电影《刘三姐》中就能看出来。刘三姐的对歌,在广西壮族地区是非常有名的。还有许多民族都有歌唱的节日,比如回族和撒拉族的“花儿会”,苗族的“龙船节”以及“绕三灵”,侗族的“采桑节对歌”,布依族的“老鹰坡歌会”,瑶族的“耍歌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各种形制的乐器达500余种。在这些各有特色的乐器演奏得基础上,又产生了不同风格的乐曲类型,比如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和“纳格拉”,土家族的“打溜子”,纳西族的“白沙细月”,还有苗族、壮族、彝族、侗族、瑶族、拉祜族的“芦笙乐”和“铜鼓乐”也非常有名。乐器在各民族的特色演奏下百花齐放,保留了各自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演绎形式。
论少数民族的音乐素养,少不了壮乡的虫茧巴乌,雨水洗涮着青翠的山头,山的那边,一串悠扬低沉的音符踩着雨滴的节拍钻进了耳朵。那古朴而神秘的曲调,和这个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村寨相得益彰。巴乌的制作原料主要是紫竹和白竹,这个古老的民间乐器为壮乡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这种乐器在没有电视的年代甚是流行,现在只有少部分本民族的老一辈还没有忘记。在民间,巴乌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舞蹈和叙事歌等说唱伴奏。虽然巴乌的音域窄、音量小,但它独具民族风格,极富民族色彩。“巴乌其实是用来吸引异性的一种乐器。”有人这样来形容它,“它没有固定调子,你吹你的,我吹我的,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调子。到了谈恋爱的季节,人人都会吹奏。”乐器是传情达意的最好工具,虫茧巴乌也如此。未婚的壮族小伙,常用巴乌来演奏情歌,向姑娘倾吐爱慕之情。在法依村,虫茧巴乌早已融进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里。
当音乐融入了时代的主题必然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一首《高原的呼唤》,不仅仅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更是一场生命的洗礼,让人充满力量。围绕敬畏自然,崇奉和谐”的主题,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把云南特有15个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以音乐歌舞的文化样式,整齐地搬上了舞台,以音·舞诗·画9个篇章的结构形式,尽情展现了15个少数民族的歌舞文。
少数民族音乐热烈的小调有很多,性冷淡的民乐也不少,一首壮心的《宜州情歌》,听得让人热泪盈眶。“太阳出来红艳艳,山上树木金一片,村中阿妹好清秀,好似茉莉露笑脸”几句平凡的歌词通过少数民族语言则演绎出了一种不一样的韵味。这首歌里既包含了大山的豪迈,又融合了流水的柔情,将现实中男女间的爱情故事演绎的淋漓尽致。
一段情歌,一席秀发成就了一段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愿寻一处地,纪念一段情,相传刘三姐与阿牛哥相识是缘于刘三姐歌亮,爱憎分明,这段曲折浪漫的爱情故事,人人向往。刘三姐已经成为广西的名片,更是壮族歌仙的代名词,那就到宜州感受刘三姐的歌声吧。景区位于广西宜州市城北区,其中保留有刘三姐故居、阿牛哥家、王媒婆家及刘三姐歌台,这里是天下民歌最眷恋的地方,是山歌的海洋,是世界最具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
一种音乐,一份纯朴,一个守候,于现代的喧嚣中找寻一片心灵的净土,于少数民族中追寻一种艺术韵味,时代的年轮仍在继续,艺术的繁衍永不停息,魅力音乐,与君共赏。
关注我们
编辑:项璐滢
排版:秦凯
魅力音乐与君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