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声悠悠,情谊绵长

2023-05-10 14:56:27



歌笛声悠悠,寄绵长情谊。

      笛子,是古老的中国乐器,也是中国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音笛。

笛子的起源

起源时间新石器时期。

成熟时间汉朝。

历史沿革

远古时代——汉晋——唐宋——近现代

笛子的由来

       笛子的起源非常古老。《风俗通》记载为汉武帝时丘仲制笛。马融《长笛赋》则说是出自羌,本四孔,京房加一孔、 《说文》在诠释“笛”字时说:“笛,七孔篇,羌笛三孔。”在《乐府杂录》的记载: “笛,羌乐也。”杜佑的《通典》中也有“汉灵帝好胡笛”的记录……由此看来,笛的起源是非常古老的。
       笛在外国起源同样很古老,最值得我们注目的是公元14至15世纪间,西班牙殖民者将秘鲁等地的固有文化做了最彻底的摧毁、由此看来笛确实是一个极古老的民间乐器。

笛子的类别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

       笛子实际上是一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 (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音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社会影响

      笛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早已就赋予了"文化"的含义,笛文化有着将笛及笛艺术所引发的、多边的文化、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闪烁着耐人寻味的光辉。

       笛类乐器,根据我国近现代民间与专业最普遍的、约定俗成的称谓,"横吹--边棱"类的乐器统称为笛。在这些笛类乐器中,有吹孔靠近乐器封闭端的笛,也有吹孔虽靠近封闭管端,但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近似于90度夹角的笛,也有吹孔居中的笛。

       在国家和民间的文艺表演团体以及社会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笛的演奏与应用占有明显的位置。中国的笛在中国长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已形成固有的特征并以中国笛文化的鲜明特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基本构造

      笛子采用的竹子在阴干以后基本上要经过裁料、上漆、钻孔、校音、缠线、刻字等工序。笛子的一大特色就是在笛身上往往刻有唐诗以及制作者的名称。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并且由:笛身、笛塞、笛膜、笛孔 、海底、缠丝 、镶口 这几个部分组成。

笛子演奏家

50-70年代的笛子演奏家:刘管乐,代表作《卖菜》,《荫中鸟》,北派。龄陆春,代表作《小放牛》、《欢乐歌》,南派。赵松庭,代表作《鹧鸪飞》、《三五七》,南派。刘森,代表作《牧笛》、《霍拉舞曲》。王铁锤,代表作《黄河边的故事》。孔建华,代表作《故乡的回忆》、《黄鹤归来》。

70-90年代的笛子演奏家:曲祥,《沂河欢歌》、《列车奔向北京》。简广义,《牧民新歌》、《山村迎新人》。李大同,《帕米尔的春天》。魏显忠,《扬鞭催马运粮忙》。江先谓,《姑苏行》。俞逊发,《秋湖月夜》。宁保生,《春到湘江》。蔡敬民,《到农村去》,马迪,《秦川抒怀》。李镇,《鄂耳多斯的春天》。曾永清,《草原巡逻兵》。

90年代后的新派笛子演奏家:张维良,《花泣》。

代表作品

《姑苏行》、《春到湘江》、《喜相逢》、《牧笛》、《小放牛》、《牧民新歌》、《鹧鸪飞》、《黄莺亮翅》、《五梆子》、《扬鞭催马运粮忙》

发布:轻院国学社

资料/图片:网络

责任编辑:策划部  林金婵


轻院国学社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厦门西洋乐器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