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 14:56:27
胡子支教于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某乡镇初级中学,担任两个班级的语文老师,现教授全国统一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因非科班出身,辛勤教学之余,充电补课,以不至于误人子弟。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教学实录
名师课堂丨余映潮:《陋室铭》教学实录
《陋室铭》课堂实录
执教:余映潮 整理:岷阳实验外国语学校语文组
师:(板书《陋室铭》)
今天与大家一起学习陋室铭,除了阅读品析陋室铭外,还要积累四字短语。评析文章用语。怎么积累?批注有用的四字短语。下面,我们开始课文阅读。首先,大家一起来熟悉作者材料。(全班齐读有关作者的简介)
师:一个被贬官,,却能写出了千古名著《陋室铭》,这依赖于他的精神世界。
(PPT展示《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与《秋词》)
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是一个怎样乐观开朗的人啊!
(全班齐读《陋室铭》)
师:读的不错,建议大家读的有韵味一点。(老师示范朗读)与节奏相伴的是语速。读《陋室铭》不能读的太快,要读的有节奏(学生再次朗读)。
师点评:这次朗读大有进步,读出了《陋室铭》的韵味。
(PPT出示:细读)
现在请每一位同学自读自讲。(老师巡视课堂)
师:我观察同学每一位都在全身心的读书,现在我们解决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的问题
(PPT展示:名:出名,动词
灵:灵验,神奇
丁:成年男子
痕:滋生之迹
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管的概念很大,笛和箫都属于管,所以不能并列)
犊:古代用来写字的木简
无丝竹之乱耳:之,舒缓语气,要读的很轻。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何陋之有:之,表示强调,因此要加强语气。)
(强调书中对丝竹解释的不准确之处)
师:我们继续进行朗读训练。刚刚把节奏语气调整过来了。这次解决两个问题:句子的结构。最后一句要读出自期,期盼的情感。我们一起进行朗读。(朗读后老师进行点评)
师:在《陋室铭》这篇文章中有几个难句,这几个句子该怎么理解呢?
(PPT出示: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生:我住的房子很简陋……
师:解释的很好,注意德馨两个字在全文中的关键作用。这句话的含义是: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陋室铭》的起笔很好,作者巧妙的变化了句式,强调了“吾”。室不在陋,有德则馨,以虚代实。
(PPT出示: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生1:南阳有诸葛庐,西蜀有子云亭,都很简陋。
师:但这是表面的意思,谁来帮我解释?
生2:因为作者的品德高尚,屋子就不简陋了。
师:这是第二层意思。
生:凡事不能只看外表。
师:还有没有揣摩出更深的意思?
生3:为了体现出作者的节操
生4:引出杨雄诸葛的节操,安贫乐道
师:哪位同学根据前面同学的回答,为我们总结。
生5:因为主人很有名,受到人们的敬仰。
师:写人家,其实是写自己,把这句话理解了就知道为什么写自己了。我的那陋室啊,就像南阳的诸葛庐和西蜀的子云亭。其实《陋室铭》的每一个句子都是在写自己。
师:请解释 孔子云:“何陋之有?”(PPT展示)
生: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我认为这句话引用孔子的话,特别有说服力
师:鸿儒两个字也是贯穿全文的。杨雄诸葛是暗线贯穿全文。
(PPT展示)巧妙的省略两个字,读起来委婉。省略君子居之,有一种期盼之情,我就要成为像孔子那样的人,这有期盼,这就是表达艺术。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再次朗读《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陶醉。无丝竹之乱耳,很享受。试试,《陋室铭》,读。(学生齐读)
师:这叫做以声传情,读书要传达出你的体会和作者的情感。我们一起来把文章的大意串一下。读这些翻译,远没有文章有味道(Ppt展示文章翻译,学生齐读。)
师:好的,谢谢大家,下面开始我们的精读。大家看看课文方框中提示,两个短语:以物为喻,托物言志。欣赏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文章的构思,展开的层次,关键的语句以及你所认为的手法,力求每一位同学有一点收获。拿起笔,静思默想三分钟。(老师巡视课堂)
(PPT出示 活动:欣赏《陋室铭》的表达之美。)
师:我们尝试着来分析。(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首先是文中的第一句。这两句既是一个类比,后面寥寥数笔勾勒了作者的居住环境。
师:我们关注同学说的第一句话:起笔高远,没有说小草不再高,低洼的水不再深。
生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很关键,体现出作者的道德追求和精神境界很高尚。
师:有碧绿的小草。来往的大学问家,没有嘈杂的音乐。
生3:我想说的还是这一句,作者明明贬官,但是还是很乐观,向上。斯是陋室,巧妙转折。
师:德馨二字非常有气势。后面能否扣住德馨来展开。
生4:苔痕上阶绿,表面写景,但是看出作者乐观向上。
师:四字概括:心静之雅。看见小草,苔藓都很快乐,写景其实是写心啊。
生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出了作者的朋友没有粗鄙之人
师:鸿儒也是在写自己
生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很悠闲,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师:这是志趣之雅
生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两句是对偶,说明作者的观察很细心。
师:观察很细致。
生8: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自己的生活乐趣。
师:情趣之雅,享受自己的生活。
师总结:文章起笔崇高圣洁,可谓神来之笔。暗示了陋室的名与灵,以虚代实。“惟吾德馨”,概写一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连清”。写静为动,描述了优雅的自然环境。我们分析优美的诗文,可以从动静来观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交往人士的高雅,借客人衬托主人的不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句写出了作者身居陋室的清雅情趣。以上细写几笔,极力渲染陋室的主人因德而馨。
师:请同学们把概写一笔,细写几笔四字短语圈化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巧用典故,类比自己的德性高洁。巧用典故是读文言文的一个观察点。比如李白的《行路难》有大量的典故,用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典故委婉表达自己的情感,不直说。
文章结句“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匠心独运的点睛之笔,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期的情怀,显得立意高远。全文骈散结合,韵律生动,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师:我们再次朗读《陋室铭》,这次朗读是最后一次训练。要读出层次。惟吾德馨要停顿一下。读到“无案牍之劳形”就是结句了。(学生再次朗读)
师:最后要练同学们的抄写能力。
PPT出示:《陋室铭》托物言志,手法生动;语言精美,音韵和谐;志趣高雅,意味深长。写出了作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性情和洁身自好、高洁傲岸的情操。可谓千古绝唱,深受后人推崇。(学生记笔记)
师:数数这节课你积累的四字短语超过30个没有。在这节课上,我们进行了课文的语言学习,表达特点的欣赏,也学习了评价语言。你在这节课上有收获吗?(生点头,回应“有——”)
师:下课。
王君丨听课·余映潮
2012年9月28日,四川郫县,岷阳外国语学校。
《陋室铭》,刘禹锡的经典。浓缩的都是精华,这句话同样适合在文学里。短文不短,意味深长。如何短文深教,如何在讲究理解层次的基础上不强行灌输自己的想法,是摆在所有上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上课伊始,余老师就说:今天我们除了品析这篇文章,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积累有用的四字短语。听者不解,一半疑惑,一半疑惑地认为是积累文中的四字短语。
出示课题,明确课堂目的:名作细读课。
出示作者的背景资料,学生朗读之后,老师告诉学生:贬官二十多年,还保持那么高的心气。紧接着,引出其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前说其贬谪之久,后言其心态之佳。
进入课堂第一板块: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教师点评:读得好,建议可以读得更有韵味,韵味在哪里?——节奏。
教师范读,范读之后提示:与节奏相伴的是语速。
学生再次试读。
课堂第二板块:细读课文,自读自讲。
要求每位学生自读自讲三分钟,教师巡视课堂,点评:观察每一个同学,都在认真读书。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名、灵、丁、痕、丝竹、牍、“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何陋之有”中的“之”。
其中一个细节堪称精美。教师在讲解“丝竹”时,告诉同学这些译成“琴瑟箫笛”较好,下面注释为“琴瑟箫管”不佳,因为“箫管”所属关系不同,不能并列,译作“箫笛”更符逻辑。
这是一个会令多数执教者忽略的地方。我们是那么地迷信教材的永远正确性,而从来不是带着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难怪我们的学生小时候永远觉得我们无比正确,而长大后一旦发现我们在灌输教参之后却无比鄙夷,其实都是同一种思想在作祟。
学生再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注意语句的语法结构,二是关注描写的内容。
学生交流,教师点评,一如既往地展示着教师深厚的功底和课堂机智。
在接下来的“理解难句”环节,是最能见到余氏“慢磨苦作”之功的。
教师出示两个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学生争先谈自己的理解,结果频频被教师叫停。学生纳闷,听者疑惑。学生回答的不都是教参上完美展示的么?学生阐述的不是都是我们惯常理解的么?到底教师想达到什么目的?
余老师不置可否,出示问题:为什么不紧接着前面两个句子再写“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学生晃然大悟,开始品析其句式变化。虽不能言之到位,但回答中颇有见功力之处。教师引导:由起句开始,后面变换了句式,强调了“德馨”“我”,起句不凡,由虚带实。
学生理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学生呈现的理解,更多是翻译。回答不尽相同,只是翻译效果不同而已。
再次受到老师的质疑:写这些怎么样呢?这只是表面意思啊,还有吗?为什么要赞美人家呢?提示学生:写人家的目的是为了写自己,《陋室铭》里的每一个句子都是写自己。
学生理解最后一个句子:何陋之有?
教师点评,为什么不把孔子的句子完整地展示出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联系前面分析,学生豁然,教师因势归纳:用婉曲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心气,是一种自期。
再读,要求学生,读出“情致”。
学生读后言:陶醉。教师追问:陶醉什么?作者写了什么——景色、活动、人。
逐层分析,要求学生再读:以声传情,传达作品的情感,传达作者的理解,
再读,要求学生,读出《陋室铭》表达之美。
又一个细节令人难忘。在分析“山不在高”时,老师点拨:为什么写“山”“水“仙”“龙”而不写“草不在高”?进而明晰:这是“起笔高远”。
看似繁琐,实则明晰的分析品味之后,教师归纳总结,对每一处进行精心的示范归纳。简明扼要,用语考究。
纵观整个课堂,朗读贯穿有始有终,且各有任务,不停的朗读之中,课堂也渐行渐深。现在的很多朗读教学,有朗读之形,而缺朗读之神,真该好好学学这样的课堂。
课终,一老师悄声提出疑惑:不是开始说这节课还有一个任务是积累有用的四字短语吗?怎么没做这个工作呢?
我想,这也是很多听课者的困惑之处。此困惑之处却正是这堂课这个任务的高妙之处。从开始到最后,无论是品析还是归纳,无论口头还是笔头,或明示或暗指,或主动或无意,余老师处处都用四字短语;学生的表达,他不断纠正,让其规范为文雅的四字短语。课堂上,任务似乎没出现,其实处处在暗合课堂开始提出的积累任务,任务完成而不露痕迹,实乃高妙之极。
本公众号由大学同学胡子与麦子共同运营,胡子支教于边陲,麦子求学于京师,支教为行,求学为知,希望共同努力,以践行“知行合一,以成证知,知成一体,方为真知”的理念。
本公众号开启微信打赏模式,金额不限,全部金额用于支教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