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谈古典(3)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可以快速订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鲍罗丁的草原与舞曲


      格林卡与普希金(1799-1837)、果戈理(1809-1852)是一代,是俄罗斯艺术黄金时代的开端。在格林卡之后,其弟子巴拉基列夫(Mily Alexeyevich Balakirev,1837-1910),组成了一个小群体,称为“五人强力集团”。


五人强力集团”成员在圣彼得堡

     这个集团中还有四人,按年龄排列是,鲍罗丁(Alexander Porfiryevich Borodin,1833-1887)、居伊(César Antonovich Cui,1835-1918)、穆索尔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1839-1881)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i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五人中,其实鲍罗丁与居伊的年龄都比巴拉基列夫大。公认最有才华是穆索尔斯基,他因酗酒而患酒精中毒性癫癎,去世最早。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年纪最小、去世最晚,因此,穆索尔斯基、鲍罗丁的一些重要的未完成作品,其实都是由他修订完成的。

      柴科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1840-1893)比穆索尔斯基小一岁,其实与他们是同时代人。但柴科夫斯基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他自以为这个“五人团”不过是一些心高气傲的“业余作曲家”。“五人团”成员则认为他平庸,其音乐更倾向于欧洲而非俄罗斯,尽管他的音乐中也有大量的俄罗斯元素。

      这个“五人强力集团”加上柴科夫斯基,构成了俄罗斯音乐与文学对应的黄金时代。对应莱蒙托夫(1814-1841)、屠格涅夫(1818-1883)、陀斯妥耶夫斯基(1821-1881)、托尔斯泰(1828-1910),也许更能理解他们的音乐。

     “五人强力集团”的音乐中,最易入门的,大约是鲍罗丁作于1880年的交响诗《在中亚西亚草原》(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


斯维特兰诺夫1966年指挥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的《在中亚西亚草原》

      这首交响诗比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娅》还要简单,只有开头就在朦胧中展示出的代表俄罗斯大草原广袤的一个主题,以商队疲惫的节奏穿行草原来表现其悠久。这个主题的发展,引申出像摇篮般摇曳着俄罗斯的东方情调副主题,二者不断交织而发展成壮阔,商队最后渐行渐远。通过这首小曲,可以领略管弦乐之魅力——我们习惯称“管”、“弦”为“交响”,“管”有木管、铜管,木管表达委婉与清丽,铜管表达庄严与雄浑。“管弦”二字,弦乐是基调、质地,弦乐如水,营造整体氛围,管乐就如这基调上引人注目、突出的花纹。每一件木管、铜管乐器因此都在乐队中形成独特的色调。开头主题是由单簧管奏出,清丽而旖旎,圆号的重复就赋予了庄严感。东方情调副主题则由双簧管奏出,比单簧管低沉,摇曳出有点迷惘,也有点感伤。这个副主题转向如水弦乐,伤感就随着无边的草浪起舞了。辨别出它们各自的作用,对于深入欣赏音乐性格特别重要。


鲍罗丁(Alexander Porfiryevich Borodin,1833-1887)

      鲍罗丁是个贵族,他是高加索的盖蒂亚尼什亲王的私生子,从小学长笛开始音乐启蒙,毕业于医学院,到海德堡深造化学,回国后成为圣彼得堡医学院的化学教授。他的作曲生涯始于14岁时作的一首长笛协奏曲,最重要作品是1869年开始创作的四幕歌剧《伊戈尔王》(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与格拉祖诺夫整理完成)。这部歌剧描述1185年伊戈尔王率其子远征波罗维茨人的史诗,战争失利,父子被俘。波罗维茨首领康恰克汗(Konchak)劝其归降,伊戈尔王拒绝,逃回本土,王子则与康恰克汗之女相爱,留在了草原。这部歌剧中最有名是第二幕中康恰克汗令仆女向伊戈尔王献舞的《波罗维茨人舞曲》(Polovtsian Dances)。


索尔蒂1966年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合唱团演奏、演唱的《波罗维茨人舞曲》

      这首舞曲在开头表现波罗维茨人豪放民族性格较为杂乱的序奏后,由女声合唱出思乡情绪的主题。歌词大意是,随歌声飞向远方,那是你自由歌唱的地方,我们在一起将多么欢畅。歌声非常甜美。然后,木管过渡欢快的舞曲节奏后,再有惊天动地赞颂康恰克汗的粗犷有力合唱作为对比。结尾前女声合唱的思乡主题再现,再融汇成粗野而狂放的战斗意志。

      如果我们以鲍罗丁来对比一下柴科夫斯基的舞曲,其实可以清楚体会到“五人强力集团”与他的差别。



杰捷耶夫1993年指挥基洛夫乐团演奏的《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波兰舞曲》与《圆舞曲》

      这两首柴科夫斯基的著名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波兰舞曲》与《圆舞曲》中,我们听到迷人的娴熟而轻盈严谨的节奏,与鲍罗丁追求的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当然,这只是小品的对比,柴科夫斯基的大作品,尤其是交响曲中也有浓厚与强烈,那是另一个范畴的话题。重要的是,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更强调甜美的旋律与严谨的结构,很少有粗砺。



回顾往期可点击: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厦门西洋乐器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