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 14:56:27
往期关于霍夫哈奈斯作品的推送
夜空中最亮的星:浅谈第六交响曲"天国之门"(点击则可查看)
未来关于霍夫哈奈斯作品的推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霍夫哈奈斯第二交响曲"神秘之山"漫谈 约2018年底
走过那片浅鸟湖,你可曾听说?:第六十三交响曲"浅鸟湖" 约2019
有着亚美尼亚血统的美国作曲家阿兰•霍夫哈奈斯(1911-2000)是一位被忽视被遗忘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除了第二交响曲"神秘之山"以外都很冷门,冷到令人发抖,几乎所有指挥家和各大乐团几乎不染指他的作品,录音寥若晨星,视频更是难以发现,所以我常常为听不到他的作品而苦恼。尽管如此,小编十分偏爱他,每当发现他作品的专辑,我会放下一切去洗耳恭听,是因为他的作品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美,可能你会觉得他的音乐净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或是缺乏风格,一部交响曲写好几遍,但是那种自然的扑面而来的美感至少征服了我,从他的音乐中就可以看出,他崇敬自然以一切生物,他的作品大多描绘自然,比如各种山各种海各种河流各种湖,甚至他为鲸鱼写过交响乐,对于大自然毫无抵抗力的我,光标题就足以激起我去了解的欲望。
这部作品(实际上是第五十交响曲)是小编迄今为止分享过的离我们最近的作品,完成于1980年,也就是圣海伦斯火山爆发的那一年。那是一场惊天地动鬼神的火山爆发,山体被削去几百米,火山灰四处蔓延,周围一切成为陪葬者。霍夫哈奈斯住在里火山不远不近的地方,火山爆发威胁不到他的生命,但也让他感受到了自然的威力,于是,他写下了这部三乐章的交响曲,目的并不是为了强调火山造成的影响,也不是为了说明这次爆发造成57名人员遇难,而是为了仅仅纪念这场喷发,展现自然的魄力,以及火山休眠与爆发两种姿态的美。
这部作品真正描绘喷发的地方在第三乐章,前两个乐章分别描述了:白雪皑皑的圣海伦斯火山与深邃的火山湖,也就是火山平静的一面。
1.Andante (行板)
2.Spirit Lake:Allegro (灵湖:快板)
3.Volcano:Adagio-Allegro (火山:柔板-快板)
由于这部作品过偏过冷,所以小编没有查到这部作品的总谱,配器自然也就没查到
1.听第一与第二乐章时,请尽情享受喷发前的美好与宁静,到了第三乐章,你的神经就要紧绷起来了。
2.有心脏病或精神疾病的朋友听到第二乐章就可以了,第三乐章不要勉强自己。
3.第三乐章听后有头晕呆滞耳鸣等反应属于正常现象。
4.演奏时长约35分钟。
第一乐章 行板 约10分钟
第一乐章,变奏曲式,这个乐章时不妨想象,你好似在远眺圣海伦斯火山,那个还没被削去一大块的雪山,喷发前的圣海伦斯山非常完美(看专辑封面),能与堪察加半岛上的克柳切夫火山以及日本的富士山媲美。乐章在类似风琴的天鹅绒般的弦乐和弦拉开序幕,低音弦乐的拨弦就像是火山内部发出的声音,证明这还是个有生命的火山。火山就在面前,底下有森林衬托着,你十分激动(弦乐和弦向上的走向),乐章主题随之而来,圆号吹出宽阔的主题勾勒出火山完美的曲线,弦乐配合着圆号,那种空间感就像是从地面到火山口的距离,自然的威严尽现。我一直对霍夫哈奈斯小号的使用情有独钟,不论是第二交响曲"神秘之山"里云中山的片段,还是第六交响曲"天国之门"中小号仿佛来自天堂的召唤,都让我心醉,这部作品也是。
弦乐拨弦的跳动下乐曲进入第一变奏,双簧管,长笛,单簧管以田园诗的风格相继出现,表现开着房车来这里野营的游人。第一变奏明显提升了速度,也增加了色彩(木管组与竖琴),竖琴妖娆的拨奏让听众欲罢不能。
引子上行的和弦乐句再现,揭开了第一乐章新的一页,进入第二变奏。从这一变奏到本乐章最后一个变奏都是以赋格的形式出现的,来在各个声部中进行主题的展开。第二变奏是弦乐声部的赋格,从低音提琴与大提琴开始奏出变奏过的赋格主题,中提琴在上方五度奏出答题,低音提琴大提琴对题和之,再到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钢片琴在必要之时予以巧妙的点缀,最后由小号与打击乐的出现结束第二变奏。
第三变奏仍然是,主题进一步发生变化,这回赋格与上回不同,由小提琴声部开始主题,依次向下,到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随后,进行发展,钢片琴还是在必要之时奏出分解和弦,小号打击乐的出现结束这个变奏。
第四变奏是最后一个变奏,也是以赋格的形态出现,同样,也是第一乐章的结尾。最后,管钟,钟琴与铜管一齐出现,庄严地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灵湖 约8分钟
如果说第一乐章是远眺圣海伦斯火山的话,第二乐章就是旨在描绘火山的明珠即火山湖。如果你没看这个乐章的副标题的话,也能大致猜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叮当响的钟琴类似晶莹的水花,船歌一样的主题,类似划桨节奏的弦乐拨弦,以及最明显的:涟漪一般的结尾。
其实除了深蓝的湖泊,作者也叙述了山的历史,这也是在我无意中查到的,这个乐章的副标题"灵湖"其实是一个地质学专有名词,是一个表示山体年龄的时期,灵湖时期即约3900年前开始至今,也称为现代时期,至于这之前则称为祖先时期。
这个乐章除引子以外从头至尾就一个材料,有那么一丁点像主题变奏,可远没有第一乐章那么明显,所以大致可以分两个部分:主题由各个木管声部乐器陈述(这个乐章主打木管乐器),再到主题的发展段落,最后又是一个引子材料的结尾。
钟琴在这个乐章扮演通行证的角色,如果你听完这个乐章你会惊讶,一个乐章钟琴竟然如此吃重,没错,这个乐章有大段大段的glockenspiel solo。霍夫哈奈斯的拨弦总给人一种西贝柳斯再世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奇怪,霍夫哈奈斯与前辈西贝柳斯关系之密切其实超乎我们的想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俩有着共同的观点:追求简约,并崇尚自然。我也是上了霍夫哈奈斯英文网站才发现这一点,他经常请西贝柳斯过目自己的作品,还让自己的孩子拜高龄的西贝柳斯为师,所以霍夫哈奈斯或多或少收到了西贝柳斯的影响,有些评论家称霍夫哈奈斯没少用西贝柳斯式拨弦,我相信,至少这个乐章包括我所听过的霍式作品都没少用。拨弦过后,英国管,双簧管,长笛,单簧管四种乐器分别各自把主题唱了出来,就像四个人唱出同一首Barcarolle,划桨似的西贝柳斯式和弦幕后支持着。
陈述与发展的分界点就在钟琴与打击乐组(大锣,定音鼓,管钟)的大段引子的发展,叮叮当当的,令人耳前一亮,这么晶莹剔透的组合也就霍夫哈奈斯能想得出来,就像是火山形成的一刹那。
发展木管乐器们开始组对,让听众想到了巴托克乐队协奏曲的成双游戏那一乐章。一开始,先是两只长笛的戏水,配合着高音弦乐与低音弦乐相互配合的拨弦。之后单簧管与长笛组队,两种风格不同的乐器成对发展主题,长笛女性化,单簧管雄辩男性化,像鸳鸯戏水,但不久后,又是两只长笛的游戏。西贝柳斯式拨弦激动起来,小提琴拨弦尤为明显,清新自然,仅仅是个插曲,两只长笛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二者故事还是由插曲即拨弦乐段结束的。
结尾回顾引子内容,钟琴,英国管,定音鼓还有竖琴这个奇特的组合结束这个灵动的乐章。
第三乐章(终章) 火山喷发 约14分钟
第三乐章是整部作品的重头戏,描绘了火山喷发的全过程,从喷发前的寂静,到火山口喷出烈焰和熔岩,再到火山灰直冲云霄,向世界蔓延。天崩地裂的音响效果,超巨大的低频能量,足以让每一个听完这部作品的人因为惊天动地的音乐呆滞一段时间,然后再缓过神来,为这个描绘自然之力的作品惊叹不已。
乐章结构很复杂,分三大部分:第一个段落就是前戏,为火山主题的陈述,庞大的中段就是喷发的过程,同样庞大的再现部有变奏性质,用各种手段将主题变形,像第一乐章一样,部分变奏也用了赋格。
第一段的开始,像第一乐章一样,弦乐组富有空间感的类似风琴的和弦陈述火山主题,与第一乐章不同的是,这个主题没有了天鹅绒的质感,相反有着极强的韧性,火山外表看起来没有变化,但是火山口内正在发生难以想象的变化,岩浆正在蠢蠢欲动,能随时让周围变成一片火海。钢片琴诡异的分解和弦不再像第一乐章那么妩媚,而是不详之兆,之后,长笛就像火山口冒出的毒气以及岩浆的泡泡,到这里,请屏住呼吸,保持精神高度紧张,因为,骇人的一幕就要到来。
(第一段结束,进入中段,从极为安静到最大力度的突强,仅仅几秒钟,力度就有着天壤之别)大鼓可怖的突击,岩浆从火山口喷涌而出,山体像是被岩浆打了重重一拳(史料记载有三百米左右的山体被毁)
大锣好似岩浆带出的热浪,长号牵头的铜管组威严吹奏酷似被烈焰照亮的天空,壮观却可怕。又是一声大锣,火山再次喷发,小提琴奏出高难度的惊恐的喧闹,就像第六交响曲中来自地狱的蝙蝠,周围一切的生物仓皇出逃,包括那遇难的57人,长号骇人的滑音,配合着节奏不稳定的打击乐好似失去控制的火山不断地吐出火舌,马上就要吞噬周围的一切,铜管,打击乐和弦乐分成了几十个声部,这就是整部作品的最高潮。接下来,是铜管与打击乐(全部为最大力度演奏)的狂欢:大鼓,定音鼓,钹和大锣,与铜管沆瀣一气,描绘火山在肆虐,吞没周围的村庄与森林。铜管逐渐消失,打击乐四件乐器在厮杀,不久,有引出一小段昙花一现的铜管,再然后,再次回到打击乐,铜管,弦乐三大阵营的交战中。交战过后,又是打击乐组单独的盛宴。
再现部就是火山灰蔓延的过程,音乐开始放慢了速度,火山主题再现,虽然已经形成了第一变奏,但和第一段一样,仍旧是弦乐牵头走出,之后是小号第一乐章般旷远的吹奏。主题放在肆虐的喷发段落之后,原本远眺的感觉完全变了,就像是浓厚的火山灰直冲云霄,而且还是慢动作,周围一片狼藉。
再现部第二部分,主题的第二变奏,是个弦乐声部的赋格,乐曲加快了速度,变的欢快起来。这一段描述的是,幸存者对于自己大难不死的欣慰和满足,也包括作者在内,虽然作者所处的地方遭到的破坏不大,但仍旧捏着一把汗,一块石头放了下来,第一小提琴奏出欣喜的加快的主题,第二小提琴以下方四度进入奏出答题,第一小提琴奏出对题予以对位,接着,中提琴,大提琴还有低音提琴,各个声部进入完毕后,进行赋格主题的自由发展,幸存的人们欢呼雀跃,像第一乐章一样小号的出现预示着这个变奏即将结束,进入下一部分。
第三部分就是火山主题的第三变奏,也是整部作品的结尾,是个皆大欢喜的众赞歌,这一段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以及劫后余生的感激之情,庄严不可侵犯的铜管,热烈高歌的弦乐,大锣大鼓与钟琴为首打击乐再次聚首,唱起了火山的赞美诗,远方心有余悸却心怀感激的人们庄严地注视着有个缺口的火山还有直冲云霄的火山灰,就这样,这部作品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