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年音乐会制作札记

2023-05-10 14:56:27

有关交响乐扩声的文章,之前没少写。


从具体乐器的发声特性乃至拾音方式,再论制作原则、理念、技巧等,也都分解在若干篇交响乐扩声系列文章中了(关注此公众号可方便查看)。


今年的音乐会,,12月31日19:30开演。


既然逐门逐类的分析是不必了,那这篇文章索性就以时间为轴,重温一遍工作流程。


特意找来了对话截图,在一个月前,就要来了曲目单及乐队摆位图。意图也是十分明显,要来曲目单是想提前抽空预习下曲目(尤其是整套交响曲这种大曲目类型),摆位图自然是方便出通道单及规划。

乐团给的座位图,很常规的摆位方式,但木管铜管尚不明晰


有了摆位图,乐团人数就一目了然了;再研究下曲目有无特殊,意即话筒是否有特别要添加的,就可以很快将通道单做出来。


此场音乐会通道单


可以从通道单上看到,制作思路与以前很相似。变化的是这次将大提声部换成一人一只DPA4099C的拾音方式。所有乐队的输入通道依旧不直接送入Master,而是进入分声部的Stem编组再汇总到Master。

这里简单介绍下SSL Live的Stem编组。如图。

中间淡蓝色的Stem编组,路由非常灵活,甚至可以Stem再发送给Stem;并且虽然名字叫编组,但是输入通路是通过发送量形式进入的,这点又类似于传统Aux。这个功能可以给调音师更多自由的选择,譬如通道单里Stem最后一项“OB ALL Band”,我计划将分声部的Stem发送给它,再将其发送给播出的母线,这能保证我在一张台面里分别调整PA与OB的乐队比例。


这之后的小一个月光景,就是利用空闲时间去熟听曲目了。这件事情我是喜欢做的,熟听曲目有助于在现场使混音快速进入我想要的状态

...

...

...

俯仰之间,正日子即到。

出门挂上耳机再最后听一遍大曲目《德沃夏克第七交响曲》。


10:。没过多久乐团的乐务也抵达岗位,询问了木管铜管具体的座位分布,就可以开始布线工作了。趁这点时间,从PA喇叭播放出晚上的曲目,算是找一下感觉,尤其是低音部分。


约么一个半小时,线及话筒就基本到位了。不着急做美观,下午乐队来了肯定还得微调。所以说,凡是做大乐队,我习惯是早早叮嘱乐务这边提早来到现场,能在乐团上台排练之前留给我两个小时时间。那像这次在上午就基本做完布线工作了,是很理想了。


午饭归来,首先就来试下通路。


到这里暂停一下。我先大概口述下我的调音台默认设置。

所有的话筒通路推杆都在0dB的位置,声部Stem编组推杆提前被放在-10dB位置,所有的VCA控制推杆均拉掉。那个-10dB的设置,是出于老生常谈的所谓“减小输出提高输入增益”的理念,一本正经说是提高了信噪比,对于这场实际意义是有效提高录音与播出信号的电平。

在演出中,我会尽量让主话筒VCA以及一提VCA推杆常处于0dB的位置。因为我需要有个标准,参照


接下来试试传声增益如何。

慢慢推起主话筒VCA推杆及点话筒VCA推杆,推至经常使用的位置上,ok,传声增益没有问题,再推也没有问题。当然,这类纯音乐会的音量不会扩很大。

孤独的SM69


之后会去量下点话筒延时(依旧以MS主话筒这一水平面为基准)。

可以看到,一提及大提水平面距MS主话筒水平面0.95米,往后类推,铜管一排距主话筒7.98米,最后是打击乐那排的。

输入通路加延时当作人为增加纵深感的方式之一,效果怎样还是需要现场来听的。不是说一定要加,或者加了一定就比不加好听。我会提前在台子上做两个Snapshot,Recall Safe中只保留Delay一项,以备在排练试音时切换作对比。


调整完所有通路的声像,乐队也该上台试音了。

我先只推起主话筒VCA至0dB,调整话筒增益与MS制式在通路上的Side与Middle的比例关系;感觉弦乐群感稍弱,这时再适当补起侧展话筒。那么此时扩声声压级基本处于可轻松辨别到有扩声存在,但“还需要补点心儿”的状态。


侧展话筒 AKG414


再将弦乐“一二中大贝”五个VCA推平,除弦乐外的先不推;再慢慢推起点话筒总的VCA,发现此推杆至-10dB—-15dB左右即可补充弦乐足够的力度感及实心感(本文此类细节讨论均是基于本场演出而言)。这时感觉呢,大提声部音色过于硬了。这次大提全部使用4099也是出于增强低频力度的出发点,那么超近距离拾音带来的弊端就是细节过多,群感较其他弦乐话筒杆的拾音方式差一些。解决方式是大提声部的1、3、5话筒通路不动,将2、4、6加入些许延时并降低电平,故意制造“参差不齐”。



再来将提前准备好的HALL与ROOM效果缓缓加入,到合适为止。效果的选择依然从APOLLO里的Lexicon 224效果器插件中调取。HALL还是占比更大的。


待确定完弦乐各声部比例以及贝斯声部发送SUB音箱的感觉后,慢慢推起剩下声部的VCA,再进行更细一步的声部平衡工作。混响效果最终合适的点,我习惯取决于铜管尤其小号强奏后的尾音大小,体现出刚刚好的厅堂感(进观众后还需适当加大)。


那么我为何强调试音顺序呢。因为后方的铜管及打击乐器直达声压级较大,易串入前方弦乐及木管话筒,那么在铜管、打击乐话筒还没被推起来的时候,我们先行判断下串音占的分量如何,是不是已经比较大了。这就影响到后面的比例设置,甚至要重新去调整弦乐及木管话筒的摆位来规避串音。


各种调的阶段过去后,混音状态趋于稳定(增益设置妥当,推子也无需大动),就可以切换Snapshot来选取是否引入Delay了。最终发现,还是引入Delay的纵深感更好。强化纵深我通常从话筒通路引入Delay;后排乐器通路的高频模拟空气衰减(木管铜管打击乐依次加大高频衰减的幅度);以及混响器的预延时来调整,愈远的声部pre Delay愈短(有时单单使用一种混响器通过调整发送量的方式也不错)


这次音乐会有个韦伯的单簧管协奏曲。本想在现场试试是4099U的方式还是话筒杆架一支DPA2011,但是后来随意的把头场演出使用的Schoeps立杆接上线试了下,效果一级棒。单簧管声音非常自然!


不敢讲是“窍门”,但我的确认为有几方面是需要特别注意的,至少会让乐团经理先吃上一颗定心丸。

比如,弦乐组中的中提琴与大提琴声部的存在感是否足够?木管乐器solo乐句的清晰度是否达标?铜管的号角声是否过于明显定音鼓的分量与颗粒感足够了吗?



演出阶段,主要动的推杆就是那些VCA以及个别声部的首席话筒。之前我提到的将一提VCA推杆常至于0dB位置,对我来说就会很有意义。无论是构建弦乐组平衡亦或是整体乐队平衡,小提琴声部都作出了非常重要的参照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交响乐的扩声在还原声音这一层面上,比平常在家欣赏音乐需要更强烈的“放大”能力。这当然不仅是从技术层面而言,试想,一段旋律优柔的长笛solo在进行,如果是在家中欣赏我们也许可以接受那好似隐藏在弦乐后方的,在远处朦朦胧胧的感觉;但是在一个万人礼堂里,遇到了这么优美的旋律,观众会希望听得,更清楚一点。所以作为调音师的我,是需要洞悉这个小情绪的,把握好这个分寸。


关注永晟国际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干货


据说看完这篇还得回顾回顾这些 · · · · · ·

交响乐扩声系列之乐器特性篇(弦乐及木管组)

交响乐扩声系列之乐器特性篇(铜管及打击乐组)

交响乐扩声系列——解析2017新年音乐会

在黄河边奏响《保卫黄河》-声音制作历程

JBL VTX A12亚洲首演——奥林匹克公园夏季音乐会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厦门西洋乐器网社区